解读《2017—2018 中国驾培产业发展报告》
时间:2018-05-04 01:26:41    来源: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研究会

解读《2017—2018 中国驾培产业发展报告》

驾校联合会 刘治国

随着新一轮驾培驾考改革三年行动期的深入展开和驾培行业“放、管、服”的积极推进,驾培行业的市场化进程正在加速发展。
中国机动车驾驶培训产业的2017年,一方面,市场的需求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员愈加年轻化、需求更加个性化;另一方面,市场的供给端也在发生着深刻的演变,驾校数量不断增多,驾培行业进入微利时代,一些驾校开始亏损、转让、倒闭,也有一些驾校开始或主动或被动进行区域整合,驾校的集约化、品牌化加速,市场从分散开始走向集中;更为重要的是,驾培行业的市场需求增速已经见顶。
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10亿辆,其中汽车 2.17 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 3.85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3.42亿人,新增驾驶人 3054 万人。而 2015、2016 年全年新增驾驶人分别为3613万、3314万人。这说明,驾培市场的高速度发展时期已近尾声。新时代,驾培行业必须转型升级为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驾培行业已经进入资本时代,通过拥抱资本,产权交易、合并重组,转型升级为跨区域、跨行业、互联化的现代驾培集团,延伸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不失为一计良策。市场是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
然而,驾培行业是一个特殊性的教育培训产业,既有市场属性,又有教育属性。交通安全人命关天。《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关于印发道路交通安全“十三五”规划的通知》要求:提升驾驶人交通安全意识和驾驶技能。全面落实驾驶培训考试制度改革各项措施,改进驾驶人培训教育模式,强化驾驶人安全意识和良好驾驶习惯养成;全面推行大型客货车驾驶人职业教育。对比日本、德国、奥地利等驾培行业监管严格的国家,驾培在降低交通事故死亡率的过程中功不可没。今天,驾培人在其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日本等发达国家综合运用对驾培行业的“市场”这双无形之手与“监管”这双有形之手,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凡是采用了这两种手段的地方,通过自由的市场促进了驾培高质量的发展,同时又通过管理更加有效地利用了一切市场资源。因此,在驾培行业市场化的过程中,外部政策“放、管、服”的齐头并进,对驾培市场的健康发展非常关键。如果某些环节缺位,很可能导致市场失灵,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责任的有效担当。譬如,驾培驾考监管平台的不能无缝对接;对黑驾培和互联网黑中介的无法有效打击;对恶性价格战的治理引导不力,都可能导致驾培市场畸形发展。目前,一些地区尤其是某些省会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方业已出现“劣币驱逐良币” 的现象:学费低于正常成本价,直营模式干不过挂靠经营,减工减料低进高出时有发生……加之,近两年来市场环境不利因素增多,驾校经营态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行业发展进入拐点阶段。“产业走向哪里、如何走?品牌行业如何塑造?行业品牌如何崛起?”在成为亟需业内人士研究的集体课题之外,更是社会对行业认同的一个观察期和考验期,行业走向的科学性、行业形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社会对我们的评判与支持,关系到机动车驾驶培训产业的再次腾飞。驾培市场的转型升级成果体现在从以价换量到以量换价,再到保价保量,是驾校渡过生死线的突破口;从大到强,成为驾校高质量的发展路径。
2018 年,是我国驾培行业发展历史上的重要节点,是驾培驾考改革三年行动期的收官之年,是行业发展新旧动能转换的时期。基于此,在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驾校联合会和趣学车安全驾驶研究院的努力下,在交通运输管理部门等单位支持下,在《2017 驾培行业发展蓝皮书》的基础上,我们又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编纂创作工作,准备历时 6 个月之久,力求在充分占有数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客观分析,重点挖掘行业发展中的最新亮点,入选诸多驾校的各种特色发展案例和模式,深入把握行业脉搏,并对可以预见的发展前景作出展望和预测。我们努力使之成为一部较为全面、系统、详实、权威和具参考意义的公益性行业研究报告,同时展现给社会、行业参与者、研究部门、政府等机构和社会公众一个壮丽多姿和富有坚强生命力的中国驾培行业发展画卷。
“欲成就行业品牌,先打造品牌行业”。蓝皮书旨在展现行业发展演变,集中行业思想智慧,塑造品牌行业,提升行业整体形象,探索产业未来发展之路。目的是使之成为社会了解中国驾培行业动态的重要窗口,成为驾校经营管理者了解驾培市场变化和趋势的重要渠道。同时供驾校之间取长补短,拓宽发展思路,也是行业同仁了解行业宏观发展与微观运营的重要共享平台。